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云南有着独特优势和良好条件,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云南生态建设还存在怎样的问题和隐患?在下一步工作中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绿色发展?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作出周密部署——
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今年5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一起动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7月23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全面部署“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工作。
现状
优美环境与突出问题并存
从“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到北方雾霾季时刷爆朋友圈的蓝天。云南的良好生态有目共睹,也有着一系列指标数据的佐证:2017年,云南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9.7%,生态保护指数位居全国第2位、环境质量指数第5位,州(市)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8.2%、居全国第1位,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河流出境、跨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赋予云南的慷慨馈赠,更是云南各民族群众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结果。今天的我们绝不能对这笔宝贵财富肆意挥霍。2016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今年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回头看”发现的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许多问题,都给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敲响了警钟。
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省委、省政府就明确指出了全省生态环保方面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如全省生态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模式粗放,一些自然保护区批建随意、批而不建、建而不管。城郊结合部、村庄村落等区域“脏乱差”问题突出,乡村建设无序,建房侵蚀坝区生态空间、垃圾乱扔、杂物乱堆乱放、人畜不分离等问题普遍存在。
特别是在水、大气、土壤及固废污染问题方面,我省九大高原湖泊周边人类活动频繁、控污截污和流域生态修复任务重,抚仙湖、泸沽湖水质保持Ⅰ类的压力较大,洱海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异龙湖、滇池外海、杞麓湖、星云湖等重污染湖泊水质距离国家考核目标有较大差距。全省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机动车尾气污染压力不断加大,城市餐饮油烟尚未实行超低空排放,部分农村地区烧煤问题尚未解决,建设工地及道路扬尘问题严重。历史遗留重金属废渣治理总体进度缓慢,全省多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即将达到服务年限、后续处置能力不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不健全、雨污分流不彻底、收集率低,乡镇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覆盖率不高,元阳梯田、抚仙湖等一些旅游地区污水尚未得到治理等等。这些问题都持续影响着云南的生态环境和民生质量,是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明显短板。
行动
打响污染防治人民战争
面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以今年6月以来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为例。截至目前,中央督察组交办我省“回头看”举报件1998件,已办结1995件。在“回头看”的10个省区中,我省收到的举报件总数为第9位,约谈人数为第1位、问责人数为第2位、立案处罚为第3位,数字背后彰显着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立行立改、动真碰硬、从严从实的鲜明态度。
在此基础上,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聚焦2016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不到位的问题、生态环境部通报和媒体曝光的问题、“回头看”期间群众反复举报的问题,突出10个严重类环境问题,集中力量开展攻坚行动。省级部门将制定整改验收标准,建立分级负责的现场检查制度,对“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的严厉追责问责,并及时公开查处和整改情况。
今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绘制了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详细作战图。我省第一时间贯彻中央要求,规划了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8个标志性战役,提出了“打一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人民战争”的坚定目标。
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在蓝天保卫战方面,我省将以滇中城市群特别是昆明市为主战场,以钢铁、火电、建材和“散乱污”企业、散煤、柴油货车、扬尘治理为重点行业和领域,强化区域联防联控,重点防控污染因子PM2.5。到2020年,实现全省州(市)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始终不低于97.2%,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我省将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九大高原湖泊、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水生态系统整治,保障饮用水安全,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减少污染严重水体和不达标水体。到2020年,使全省饮用水水源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明显提升,六大水系水质稳定提升。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我省将以重金属污染突出区域农用地及拟开发为居住和商业等公共设施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到2020年,使全省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未来
绿色发展为美丽云南护航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问题,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这是省委、省政府在本次大会上作出的明确判断。要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云南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为此,我省对绿色发展作出了全方位安排部署。例如,在加快构建“两型三化”现代产业体系方面,采取提高环保标准、严格安全生产标准、加大执法力度等多种手段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价格、财税、投资等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
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我省各地各单位将积极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全面推进城乡“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加快农村“以电代柴”“以气代柴”;调整运输结构,推进重点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货物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加快淘汰老旧车、老旧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倡导有机农业;调整用地结构,杜绝违法违规侵占平坝等优质土地资源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地的行为,在城市功能疏解、更新和调整中将腾退空间优先用于留白增绿。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干净卫生、清洁有序、优美文明的城乡环境,无疑是各族群众和八方游客对云南之美最直观的感受渠道。省委、省政府强调,要把2016年以来启动实施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坚持不懈抓下去,下大力气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承载功能、居住条件、特色风貌。其中,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就是一项重要内容。我省将广泛开展沿路、沿河(湖)、沿集镇造林绿化活动,加快江河湖泊堤岸绿化、城镇绿化、村庄绿化、庭院绿化、荒山绿化,在面山、田边地角、房前屋后、路旁沟畔见缝植绿、见隙补绿,让绿色成为美丽云南画卷的主色调。
环境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省委、省政府作出周密部署。例如,我省将加快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管制度改革,将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整合起来,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估,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察问责。与此同时,还将组织成立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开展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加快成果转化与应用,促进科学决策,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本报记者 张寅